十四五(规划)中,臭氧仍然用这种间接约束还是用更直接的约束,现在还在讨论当中,但一定会有针对氮氧化物和VOCs(挥发性有机物)的减排要求,特别是针对VOCs有更强的减排要求。

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、河湖长制、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等改革加快推进。先后制定了《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》,《关于落实深化科技项目评审、人才评价、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办法》等文件,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管理放管服。

港口市场观望为主 进口煤市场成交有限

同时发挥三地各自优势,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,共同做好相关工作,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。赵英民: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。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%,相当于节能4.8亿吨标准煤,节约能源的成本,大约节约了4000亿元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,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的五年。三是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绿色化。

十三五以来,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大约12%,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%,总装机占比稳步提升,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和未来电力增量的主体,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,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主体,截至2019年新能源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当中占比达到55.2%,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稳步发展,截至去年年底水电总装机在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占44.8%。四是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不断创新。着眼大气污染防治全局开展冬防,强调各地不要层层加码冬防方案下达后,各地都会出台本地相应的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。

比如,方案明确,按照《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》,被评为绩效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,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;评为B级及以下和非引领性的企业,应严格落实《技术指南》中不同预警级别各绩效等级对应的减排措施要求。蔡俊说,今年的冬防方案,措施按重要程度排序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何保证冬防方案落实到位?我们再三强调要警示三种心态:一是认为自己已经超出目标很多,做不做都能完成,工作懈怠,放松要求;二是认为反正打死也完不成,破罐子破摔,消极应对;三是寄希望以简单粗暴的措施完成任务。排在第二的推进清洁取暖散煤替代工程很有代表性。

如何算好蓝天账?巩固成果、稳中求进是今年冬防的工作基调,各项措施中没有了普遍停产限产等表述,体现差异化的原则,措施直击问题。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固定源处副处长蔡俊告诉记者,以2018年为例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天数的4.9%,但对PM2.5年均浓度的贡献度却达到了16.1%,一两次污染过程应对不力,就有可能抵消全年工作成绩。

港口市场观望为主 进口煤市场成交有限

具体而言,2020年1012月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/立方米以内,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;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2微克/立方米以内和5天以内。今年,应对重污染天气被提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位置。做好重污染应对工作,不仅是回应百姓关切,也是抓住了冬防的牛鼻子。同时,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,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,募集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等。

把应对重污染天气放在首位有两个考虑,首先是百姓的关注度高。2019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较20162017年同期下降33%,重污染天数下降52%。过去几年,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对区域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在1/3以上,今年这项工作将持续推进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两个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有望实现散煤清零。过去几个冬防周期,都有个别城市没有完成任务,在次年春季的盘点中,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,各地都对有关责任人实施了量化问责。

分阶段设目标,既给地方压力,也考虑可达性和往年不同,20202021年秋冬季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两个区域的攻坚行动方案合二为一,而且方案本身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。而今年,应对重污染天气被提到首要位置。

港口市场观望为主 进口煤市场成交有限

治污措施延续日常工作的一贯思路,更关注民生,更强调支持和帮扶。2021年13月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均控制在86微克/立方米以内,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以内;汾渭平原上述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是90微克/立方米以内和13天以内。

冬防方案要求落实《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》,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各项任务措施,完成重点治理工程建设。与往年不同,这个秋冬季的目标分成了两个阶段。冬防自2017年开始已实施三季,成效卓著。但对其他地区,可不是件轻松的事。所谓冬防,即针对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、频发的情况,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。各项措施中,不仅没有了普遍停产限产、错峰生产等表述,而且处处体现着差异化的原则。

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百姓对污染天气的容忍程度在下降,必须把污染天数减下来,把峰值降下来。与差异化并行的是精准,措施没有泛泛而谈,而是直击问题。

方案也明确,各地要围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主要任务,整合执法、监测、行业专家等力量组建专门队伍,做好监督帮扶工作,寓监督于帮扶之中。对照2019年数据,京津两地完成目标任务不是很难。

为提前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,冬病夏治的说法早已有之,而此次,夏病冬治一词首次出现在冬防方案中。目标设置是个技术活,既要给地方压力,也要考虑可达性。

今年的冬防方案,没有刺眼的强硬措施,可以说,措施与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一脉相承,只是更加针对季节特点。吴险峰透露,这个秋冬季也会强化考核督察,督促各地做好冬防,为每一个蓝天付出努力。为什么要分阶段设置目标?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告诉记者,今年秋冬季跨越两个五年规划,设置分阶段目标,首先是要确保十三五大气环境目标圆满完成,其次是希望明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个良好的开局。巩固成果、稳中求进是我们冬防的基调,虽然目前情况不错,我们还是要防止秋冬季空气质量恶化反弹,要做好即便遭遇极端天气条件,也要保证圆满完成任务的准备。

重污染防治、清洁取暖排在防控措施前两位冬防方案精髓在于各项措施的部署。11月3日,生态环境部公布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,这意味着冬防正式启动。

吴险峰表示,各地要把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放在重要位置,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,树立底线思维,对完成目标任务中存在风险的环节,要制定针对性措施。整个秋冬季PM2.5要削减多少、重污染天数要下降多少天,关系到百姓身心健康,因此,每年冬防,最受关注的是目标。

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数据,今年19月,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.2%,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,也有一些城市还有差距。比如,强化秸秆禁烧管控,要求重点紧盯极易焚烧秸秆的收工时、上半夜、下雨前和播种前4个时段;推进清洁取暖替代,要求加强烤烟叶等领域的工作;在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面,干脆点了首钢、河钢、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名,要求其发挥表率作用。

以往的冬防方案,工作部署基本围绕产业、能源、交通及用地四大结构调整,兼顾基础能力建设和重污染天气应对,可以说是四平八稳在国务院《碳排放权管理暂行条例》尚未出台的时候,旧版作为部门规章,指导了全国碳市场的前期建设。二是规定了信息公开的内容,但核心的配额总量和排放总量并未明确提出。省级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报送、核查、配额分配、清缴履约等相关活动,并进行管理、监督和指导。

对这一条款,笔者希望这是全国条例未能出台的过渡性措施,毕竟对于电力企业动辄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配额缺口而言,这一点惩罚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。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和试点碳市场的关系,但过渡细节仍有待后续公布。

CCER抵消比例明确旧版中只规定了可使用CCER抵消部分排放量,而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 排量(CCER)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,抵消其不超过 5%的经核查排放量。这一条也进一步坚定了CCER的市场信心,希望国家尽快出台CCER的改革方案,进一步明确项目的限制时间、具体类型等抵消细节,真正发挥抵消机制对于减排项目的促进作用。

根据同时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,此举是为了落实《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》有关中央统筹、省负总责、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。核查工作将不再面向全部重点排放单位旧版中,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均需由核查机构审核,以确保排放数据的真实可靠,配额发放数量以核查报告提交数据为计算参考。
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06:55:54

本文链接: http://fy160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ilq/040.html